▼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闻悦朗读音频钱掌柜配资
前阵子回老家那边出差,抽空和几个老同学聚了聚,觥筹交错,闲话当年。
聊着聊着,有人无意中抱怨了几句,没想到却引起了一连串唉声叹气。
东家长西家短的听下来,话里话外,大家最大的烦恼似乎都是没钱。
的确,,节流难,开源难,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用。
半点风吹草动来袭,就可能演变成巨大的中年危机。
在这里,十点君为大家总结了“中年破产三件套”,帮助大家守好家底。
不管你有多少存款,都别花这3种钱,对你没好处。
这阵子,我经常在网上刷到一位讲创业的博主。
他在视频中总结道:
很多投资或者创业失败的人,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,就是看别人做什么挣钱,就觉得自己也能挣到钱。 这样的人往往最爱聊‘风口’,丝毫不考虑个人经验和具体情况的差异。 仿佛只要‘风’跟对了,挣钱就是手拿把攥的事情。
记得其中有位四五十岁的中年人,他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。
他之前在大公司工作,业务能力很强,挣了些钱。
中年被裁后,他便计划着开一家自己的店,不想再给别人打工了。
因为看到楼下奶茶店生意很好,他便心动了,也想做一家奶茶。
可是问了一圈,不管加盟哪家大牌奶茶,加盟费都很贵,而且人流量大的地方这些奶茶店都入驻了,他砸钱也开不了。
见状,他决定自己做一个奶茶品牌。
从招牌到店面设计都模仿的大牌奶茶店,连选址都是跟着大牌奶茶店选,还信心满满地说“我们跟他们的风,截他们的客流,挣自己的钱”。
但他不知道的是,奶茶是个头部效应非常明显,而且高度饱和的行业。
一个人开奶茶店,和头部公司开奶茶店,不论是成本压缩、物料渠道、品牌认可度还是广告营销等各方面,都是没法比的。
这些道理,不入行根本搞不懂,入了行那就是拿钱交学费,花大把冤枉钱。
博主听完他的情况后,说了句很有道理的话:
永远不要因为眼红别人挣钱去跟风,别人挣的钱和你没关系,别人能挣到的你未必能挣到。
的确,隔行如隔山,贸然跟风只是死路一条。
到了一定年龄,一定要明白,人是挣不到认知以外的钱的。
人到中年,上有老下有小,宁可不折腾,也不要瞎折腾。
如今这个情况,昨天拿高薪,明天就可能送外卖;上班当经理,下班没准还要跑滴滴。
轻易冒进,去追求一夜暴富,妄想攀登更高峰,是不理智的。
实在要搞副业开源,也要注意以下3点。
一是尽量去选择熟悉的行业或者主业技能的延伸,控制好风险;
二是拒绝没挣先投入,抱着“顺手挣钱”的心态去做,控制好成本;
三是不要为了副业去挤压主业的时间和精力,分清主次,端稳饭碗。
时刻记得钱掌柜配资,行稳方能致远,能守好家庭,过好现在的生活,你就已胜过许多同龄人了。
前两天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:
爱自己是不是一种消费主义陷阱?
底下有条评论说:
如果你认为的爱自己是充实头脑、强健体魄,是趁年轻多学习多经历,是认真筛选朋友和爱人,认真做出每个可能影响人生的决定,那就不是陷阱。 如果你觉得爱自己就是跟着商家的宣传,花钱去买高溢价的商品、报无价值的班,把不多的存款都挥霍出去,只为成为销售和商家眼中‘爱自己’的人,那当然是陷阱。 可悲的是,很多人都是后者,到头来口袋和头脑都空空,对自己的爱也只剩空空。
的确,爱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种,可如今的很多舆论,都在引导人们,好像只有放肆地买点什么,才算对自己好,才算没白活。
可事实上,任何欲望一旦被放纵,都是弊大于利的,消费欲也不例外。
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刷到过一条“高收入女性是如何在两年间负债30万”的帖子。
发帖博主说,她是农村出来的,辛苦拼搏到了中年,终于拿到了高薪,还清了房贷,还存下了十几万存款。
本以为日子会越来越好,可事与愿违,短短两年间,她就花光了存款、工资,还欠下了三十多万的网贷。
起初是房贷还完后,她想奢侈一把,犒劳一下之前那个为了生活抠抠搜搜的自己。
这时候,她还只是在满足正常的物质需求,花费也算合理。
可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,大数据开始频繁推一些昂贵的化妆品、首饰,以及鼓吹消费的短视频和文章。
她也在不知不觉中,习惯把时间花在看直播带货、刷购物平台上。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她几乎每天都在买东西,最严重的时候,两天光买衣服就花了一万多,家里快递都是成堆成堆的拿。
博主说,拆开快递的瞬间,会有一种短暂的满足和兴奋,但很快便又陷入空虚和茫然中。
还好,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,她明白了这样做并不是在爱自己;
这种以情绪为主导的挥霍,即使能带来片刻快乐,只会在面对账单时加倍痛苦回来。
说实话,花钱的欲望总是无穷的,但人能挣到的钱毕竟有限。
一旦养成挥霍的习惯,永远在“月光”,甚至养成超前消费的习惯,哪怕是年薪百万,也难保不在生活面前翻车。
更何况,消费是有瘾的。
情绪上头时,砸钱是不过脑子也不考虑用途的,心里只想着“买了再说”。
其实真买了还说什么呢,能说的,也无非后悔二字了。
经济在寒冬,大环境在变差,长期来看,保守和节制必然是普通人生活的主旋律。
今天的消费降级,是为了明天的自由;此刻的财富积累,是底气与从容的来源。
手头有钱,心就不慌,哪怕日子过得普通,也能品出甜来。
有人的地方,就有社交,有社交的地方,就有攀比和面子。
适度妆点自己,保持体面,倒也还好,不算虚荣。
怕就怕有的人打肿脸充胖子,不懂得“有多大的本事,就过什么样的日子”的道理。
为了人前显贵,搭上远超自己承担能力的代价。
之前在网上刷到博主@西柚的一段哭诉。
西柚是个小白领,借公司的平台,结识了很多高端客户。
她能力和职位有限,带来不了很多资源。
为了能融入客户的圈子,建立人脉,她便下血本买了很多名牌包包和衣服来充门面。
一开始,这部分花销靠工资和存款还能兜住,后来越花越多,她不得不用靠网贷和信用卡补窟窿,才勉强维持住消费。
直到有天,老家打来电话说母亲出了意外,急需她拿出一大笔手术费。
此时的西柚,望着空空如也的银行卡和几十万的债务,欲哭无泪。
她试着向之前结识的“人脉”求助,可换来的只有生疏和婉拒。
生活中的很多人,都和西柚一样,没搞明白社交的本质不在镀在外面的那层金,而在本身价值。
面子再光鲜,通讯录里存再多贵人,没有里子,一样没用。
作家,年轻的时候在北京大学旁听,混迹于当地的文学青年中。
在那个年代,能在北京读书的无一不是人中龙凤,为了能和他们搞好关系,沈从文宁可不吃饭,也要省钱参加各种聚会,争取混个脸熟。
可不管他怎么卖力取悦、有求必应,那些人始终没把他当回事,更别提交朋友了。
直到后来,沈从文的文章在《晨报》上刊发,得到了徐志摩的赏识和推荐。
从那以后,无需他费心讨好,便有很多重量级的文坛朋友前来与他相交。
真正成熟的人,不是在他人身上使劲,而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。
一个人的社交价值,也不取决于别的,只看你能带给别人多少价值。
你有本事为别人撑伞遮雨,别人才能为你铺路架桥。
花大钱装体面、花时间拉感情,都不如专注自己、提升自己,以自身为资本吸引贵人。
所以说,人到中年,最好的社交观,就是不为社交消耗太多、付出太多。
无意义的饭局酒局,能推就推;
为了攀比的花销,能省就省;
过度消耗你的请求,量力而行。
圈子不必太大,生活不必繁杂,面子不必硬撑。
不勉强、不逞能,把有限的精力、财力,花在更值得的事上,才是真正的成熟。
挣钱千辛万苦,败家一念之间,这应该是多数人的共识。
对家底不厚的普通人而言,做对再多选择,只消一次的头脑发热,就有可能万劫不复。
人到中年,看似强大,其实浑身都是软肋,经不起一点风波。
捂紧钱袋子,警惕中年破产,学会未雨绸缪,比什么都重要。
点个,与君共勉。
作者 | 明冬,课虚无以责有,叩寂寞而求音。
主播 | 闻悦,爱唱歌的主持者,公众号:听闻悦。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2秒加星标,再也不担心找不到十点君↓↓
倍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